Cinque Terre
 
李济仁家庭:中医世家、恪守孝悌忠信之道
发布时间:2017-11-20   浏览次数:2085

    稍显拥挤的客厅,陈旧而整洁的家具,还有屋里萦绕的那一丝药香。不远处街道的车水马龙,并没有干扰到这户人家的静谧。

  大隐隐于市。在这样一间再普通不过的老房子里,李济仁每天都要给找上门来的病人看病。

  李济仁是2009年我国首批评选出的30位国医大师之一,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“张一帖”的传承人。悬壶六十余载,除了亲身传播着中医国粹的精华与智慧,这位国医大师一门五子“登科”,皆为传播中医文化鞠躬尽瘁的传奇,也传神地演绎出一个国医世家的家风渊源和文化根系。

国医大师是这样炼成的

  每周四上午,都是李济仁在芜湖弋矶山医院坐诊的时间。门诊的病人来自全国各地,远至新疆、黑龙江、内蒙古、广西、四川,覆盖了大半个中国。

  “今天这么热,他一早出门,回来已经1点多了。”6月23日下午,面对记者采访,女儿李艳有些心疼老父亲。老人今年已经85岁,但每周坐诊依然如故。“人家大老远跑来,我总得给看看。”李老笑呵呵地说。

  当得一代名医,自然先有一颗仁心。

  李济仁原名李元善,1931年生于安徽歙县。这一片青砖黛瓦、青山秀水之间,孕育了众多文脉渊源,也诞生了独树一帜的中医流派新安医学。

  青少年时期,李济仁深感战乱中的百姓深受病患之苦,长兄也不幸夭折,因而萌生了学医救人的想法。后来,他拜入新安世医“张一帖”第13代传人张根桂的门下研习中医,并更名为“济仁”,意为仁术济世。

  张氏一脉传说是北宋名医张扩的后代,擅长治疗伤寒。明朝嘉靖年间,当时的传人张守仁对内科疑难重症、杂病的治疗很有办法。他独创的末药药方,往往一帖见效,始称“张一帖”。历经明、清、民国至今,已传承400多年。在张家老宅所在的定潭,多年来一直流传着“定潭向有车头寺,半夜叫门一帖传”的俗语。凡是碰到疑难杂症,乡亲们半夜也要提着灯笼去张家,求“张一帖”看病。

  李济仁品性淳厚,又勤学善悟,被张根桂看中,将女儿张舜华嫁给他,招他做了上门女婿。由此,夫妇俩成为“张一帖”第14代传承人。他们的长子延续张氏传续,取名张其成。这样“张一帖”由张李两家共传承而在歙县传就了一段“张冠李戴”的美谈。

  接过重任的李济仁在承继“张一帖”心法的同时,结合西医的研究成果,为中医内、妇科病创造了多个效方验方。他提出“痹痿统一论”等系列学说,制定辨治顽痹四法;注重融汇新安医学学术思想以及《内经》理论与诊治方法,从临床实践中加以体悟,重视创新方法、研究新方。

  从乡野郎中成长为一代名医,李济仁初心不改,执着于中医事业的发展。

  言传身教 桃李满园

  2009年“张一帖内科”成为新安医学第一个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,第14代李济仁、张舜华伉俪,双双成为国家级“非遗”传承人。

  更令人津津乐道的还有这一门“五子登科”的故事。

  长子张其成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、教授,博士生导师,以文化传扬中医国粹;二女李艳,现为皖南医学院教授、硕导,弋矶山医院中医科主任,安徽省名中医,国家级重点学科“中医痹病学”学科带头人,在临床实践中传播发展中医;三子李梃大学毕业后应父母要求,回到定潭经营诊所,继续“张一帖”家传,并一手创建出“新安国医博物馆”,践行“医在民间”价值理念;四子李标是中国科学院博士,德国洪堡学者、旅美科学家,现开展生物医药和中医药学探索研究,把中医推向世界;五子李梢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,现为清华大学终身教授、博导,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,以中医“证”为突破口,开辟“中医药生物信息学”“系统生物学与中医药现代化”研究方向,用科学发展中医。

  这样的一门荣光如何造就?

  “言传身教。”李济仁给出了答案。

  “打我记事起,就跟着母亲到处给人看病。不管白天黑夜,有人来求诊,母亲哪怕正吃着饭,丢下碗筷就走。”李艳对记者说,“耳濡目染,我从小爱闻药香,最喜欢看到病人医好后快乐的样子。”走进李梃在定潭创建的新安国医博物馆,“孝悌忠信、礼义廉耻、自强精进、厚德中和”的“张一帖”家训赫然入目。家训、家规、家风,几个儿女从小牢记于心,即便漂洋过海,也从未忘怀。

  常年奔忙的李、张夫妇并没有强行灌输子女学习,甚至没有要求他们一定要从医,而他们一生勤于探究,严于律己,仁心济世的处事风格已经深深影响了子女们的一生。

  李艳清楚地记得,小时候父亲常常告诫他们,“发愤读书终有益,飘摇游戏总无功”。

  “小时候在父母教导下,我开始学医,背《汤头歌诀》《药性赋》,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制作祖传‘十八罗汉末药’:先将药材炒到一定火候,然后要舂、要磨。至今想起仿佛还能闻到末药的香味。”张其成回忆儿时这一幕仍历历在目。

  重视传统,却不拘泥于规矩。虽然对医术精益求精,但在子女们眼中,李济仁眼界开阔,思想豁达。

  “中医不能封闭着传承,有创新才有发展,发展好才能发扬光大。”李济仁一直鼓励子女勇于探索未知,用现代方式来传承和研究中医。

  和祖训的保守传承不同,李济仁从没想着把医术“留”在自己手上,不管子女还是学生,只要诚心学习中医,老人都会倾囊相授。

  “一个人医术再好,能治多少人?不要保守,让更多人能学会治病,给更多的人治病,这就是为医的目的。”李老的弟子遍布各地。他们中有糖尿病专家,有方剂学专家,无论医理还是临床,在中医学领域均颇多建树。

  “张一帖”不再是一枝单传,而是春满杏林。

  妙手仁心造就三代女传人

  “方子您拿好。”“90后”的张涵雨是李梃的女儿,现在读李艳的研究生。李艳主攻临床,涵雨每天学习的一大任务就是抄方。在记者的采访中,她还承担了“翻译”的职责。李老国学底蕴深厚,言谈之间常引用国学和中医学经典语录,她就会给记者答疑释惑。

   说起来,涵雨既没随父姓,也没随母姓,而是随奶奶姓张。“这是‘张一帖’的第16代传人了。”李艳笑道。

   李济仁、张舜华子女五人,只有李艳一个女儿。这个女儿跟在李老身边学医30年,是李济仁临床医术的主要传承人之一。

  “按照祖训,‘张一帖’传男不传女,传内不传外。但我父母很开明,对子女一视同仁,从小带着我给人看病,带我上山采药、认药,教导我读书、学医。”如今的李艳尽得李济仁医术真传,现在已成为中医痹病学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带头人。

  “父母对我最大的影响,就是他们的吃苦耐劳,坚韧不拔,追求进步。”在李艳看来,这个家庭里传承的不仅是医术和仁心,更是融入骨髓的为人处世的品格。

  “学中医很枯燥,但我喜欢中医,并且我很高兴看到我身边的年轻人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中医,信任中医。”张涵雨对记者说,抄方子是中医学习的一种方法,一旦投入进去,发现中医的魅力,就会找到乐趣。

  “我现在最大的希望,就是能看到中医药界年轻一代成长起来,能把传统中医药精华继承下去,发扬光大。”看着长大成人的孙女,李济仁脸上浮现笑意。

  “源于新安,立足国学,重视临床,走向科学。这就是我们传承的秘诀。”李济仁说。

  大医精诚。李济仁感慨道:“习近平主席说,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,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。国家提出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,我真是为中医的发展而高兴。提出振兴中医,实在太及时了,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藏,我们要继承好、运用好,还要发展创新,造福全人类。”(网信安徽)


 

地址:安徽省芜湖市高教园文昌西路22号 皖南医学院人事处 版权所有 241002 电话:0553-3932566